向中国程序员介绍日本 IT
要了解日本的 IT 行业不能不了解这个国家的社会制度,它如何分配社会利益,它如何处理劳资关系?
日本的《労働基準法》规定:
- 每周劳动时间不超过 40 小时,每天工作不超过 8 小时。加班必须给加班费,加班费的最低标准明文写在法律里。
- 公司不能随意开除员工,即使是因为经营困难,也必须证明已经采取了其他所有措施,公司已经到了非裁员不可的地步。
- 实行最低工资。举例,2023 年东京最低时薪 1113 日元。
日本的雇佣形式主要是正社员与契约社员两种,正社员没有合同期限,契约社员有明确的合同期限。《労働基準法》并没有对正社员和契约社员作出区别规定,而是一律称为“労働者”。但是普遍来说,正社员都有更好的福利待遇。朋友在野村证劵做 IT,每个月房补就有十几万日元,一直补到三十五岁或者买房为止。
可以看到这个制度安排相比于中国,在劳资关系中,是非常偏向打工人的。可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,市场经济充满竞争,要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,企业应当有通过裁员的方式缩减成本的权利。前面说到,法律规定公司不能随意开除员工,即使是因为经营困难,也必须证明已经采取了其他所有措施来避免裁员。在日本,这个证明是很困难的。比如,如果公司还在招人,则不能被认为已经采取了所有其他措施。
企业根据自己所处的行业不同,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。但说来说去无非是雇佣契约社员(如果企业想缩减成本,劳动合同到期后不再续约即可),或者雇佣派遣员工。
这里就说到日本 IT 的第一个特点,或者说跟中美 IT 行业很不一样的地方,有大量的软件工程师从事派遣工作。
派遣员工
派遣社员并不是一个法律地位,而是描述一个雇佣关系。派遣社员是指工作地点和雇佣关系分离的员工。比如我在甲社受雇,拿甲社的工资,但是每天在乙社上班,做乙社的需求,我就是一个派遣员工。但是我在甲社仍然可能是正社员,或者是契约社员。享受甲社的福利待遇。为什么日本的 IT 行业会有这么多的派遣员工?
第一,前文所述,日本公司开人困难,但是 IT 行业又是一个快速变化,需求弹性的行业。这使得很多公司不愿意雇佣固定的正社员。因此应对市场变化的风险被分摊到了许多派遣公司,这些派遣公司通过正社员或者契约社员来养自己的 IT 员工。如果公司没有业务,派遣社员派不出去,派遣公司会通过只发放“待机费”的方式来维持生存。待机费一般只有全额工资的一半左右,不同的派遣公司之间差别很大。
第二,日本的整个 IT 业并不像中美那样是一个独立的行业,有大量的互联网公司,占 GDP 或者市值(中国股市也没啥互联网公司,这里指美国中概股)比重很高。绝大多数 IT 项目其实都是为了服务传统行业,比如,我们挖掘机公司的租赁保证书都是纸质的,我想把它换成电子版的,或者原来我们棒球俱乐部报名都要填表,我也想弄成电子版的,最好还能管理花名册,类似这样的无纸化需求。这些项目都没啥技术难度。养一批自己的 IT 工程师,有利于行业特化的 know how 在团队中积累,但是由于这些 IT 项目需求本身的原始性,这种知识积累的好处并不明显。
第三,日本是信用社会,外包行业很发达,许多公司都习惯请别人来帮自己完成一部分的工作。在日本,外包并不意味着质量低下,反而常常意味着质量上乘。IT 行业的大量外包是这种商业习惯的体现。
当然除了派遣员工,日本 IT 业也有互联网公司,招自己的程序员;有外包公司,不是承包人力而是直接承包整个项目,这种公司叫“SES企業”,System Engineering Service,在 SES 上班,不需要被派遣去各种各样的现场,而是在自己的公司上班。
现实世界情况会更复杂,一家大公司养一些自己的 IT 正社员,做项目规划和设计,写好文档,然后把项目外包给 SES,这家 SES,人手有点不够,于是又去华人派遣找了几个工程师。这种情况比比皆是。在日本 IT 的求职网站上,经常能看到“上流工程”,这不是说这个工程的格局有多大,而是说他们公司处于整个外包链条的上层,做更多的项目设计工作。
经常能看到有小留或者润日程序员抱怨日本的 IT 现场是面向 Excel 编程,这是日本 IT 的第二个特点。繁琐的文档其实又是派遣制度的产物。
繁琐的文档
如果不知道日本 IT 的文档有多繁琐,各位可以谷歌搜索“要件定義書 サンプル”、“基本設計書 サンプル”、“詳細設計書 サンプル”这三个关键字体会一下。因为这篇文章是介绍日本 IT 行业,不是对日 IT 培训,所以我不想花时间介绍这三个文档都是干嘛的,有哪些内容。我可以大致介绍,有了这三个文档,就算是完全没有 IT 行业经验的人,哪怕是文学专业毕业的研修生,也可以完成日常的开发工作。这些文档事无巨细,甚至一个类有多少方法,每个方法的输入输出有哪些值,值的类型是什么,都一一标出。为什么会这样?我认为有三个原因。
第一,由于日本 IT 业层层分包的情况很普遍,一个项目从大公司手里出发,兜兜转转五六道,最后到派遣公司手里,或者一个项目前六个月是一批人做,后六个月又换一批人做。为了适应这种大规模跨公司协作的需求,繁密的文档应运而生。
第二,低水平工程师数量巨大,或者说 IT 派遣行业并不需要高水平的工程师,因此必须把文档写详细,否则他们无法胜任工作。
第三,方便问责,如果软件出了问题,可以很方便地知道是哪一部分没有按照设计书去做,或者根本就是设计书本身错了。
工程师薪水
在整个外包链条中,越上层的人工资越高。实际干活的工程师工资最低。这在中美 IT 行业都是无法想象的。在硅谷,工程师比管理人员工资高的情况很普遍。在软件行业里,一个顶尖工程师和普通工程师相比,产出可以差 100 倍,但是日本 IT 行业完全无视这些。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部分是派遣制度,部分原因则是日本的整个社会制度。由于日本 IT 行业的岗位绝大部分都是外包派遣,因此谁越接近客户,谁越能和客户沟通需求,谁就能挣更多的钱。另外,整个社会许多行业都是年功序列制,一个人的工资福利和他在公司的时间挂钩。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,派遣社员想要拿高工资基本不可能。
说这么多,我举一个例子你们就都懂了 - 中国体制内。日本整个社会的医疗保障和劳动制度,与中国体制内相比不遑多让。日本手里有钱有项目的大公司就是中国地方政府。第一道外包公司就是中国去竞标工程的工程公司。最后层层分包,一直到派遣社员手里,就是到了中国的工程施工队里的农民工手里。这个例子可能不是很恰当,如果把日本社会比作中国体制内,那它就是一个把全国所有人都包裹进去的体制内。但是通过这个比喻可以理解为什么工程师的工资低。“中国体制内”也能解释日本许多公司里行事方式,与高效地完成工作相比,“不要出事”才是最重要的,最好自己不要有任何责任!
目前外包行业绝大多数工程师月薪都在 30 - 60 万日元之间,如果是刚入行的研修生,则是 20 万左右。在外包行业,工资如果再高一点,则都变成不写代码的人了。大家感兴趣可以去日本招聘网站查看。
其他 IT 公司
日本也有 TMT 领域的互联网创业公司,发展健康,但规模都还不大,处于方兴未艾的状态。比如做类似大众点评的“食べログ”,做共享电瓶车的“Luup”。
TMT 领域的巨头很少,举几个例子。日本最大的电子支付 PayPay 其实是软银旗下的公司,店家申请后,支付宝直接就能扫码付款,可以想见是采用了阿里的系统。Pixiv,中国二次元都知道的 P 站。靠卖片起家的 DMM,后来什么都做,最近在布局充电桩。还有日本雅虎,雅虎在日本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。乐天,电商网站,也做运营商。Line,日本国民级聊天软件。
日本当然也有很多跨国 IT 巨头,比如谷歌微软亚马逊 Uber。如果把游戏公司也算做 IT,那日本的游戏公司是很多的。
这里提到的所有公司几乎不会用到派遣社员。PayPay 这种可能有,但做的也是自己公司的业务,属于大公司外包的正常范围。
这些领域的 IT 公司和中美 IT 就比较像了。聊天用 Slack,沟通需求也用 Markdown 而不是 Excel 了,设计稿也用 Figma 而不是 Excel 了。与之相对,为了应对变化的市场,保持竞争力,让人才自由流通,契约社员就更多。当然大公司抗风险能力强,可能招正社员会多一点。
这里提到的公司,许多工程师岗位对日语的要求没那么高,而是要求英语。这点和占日本绝大多数 IT 岗位的派遣工作很不一样。除了游戏行业以外,这章提到的公司给工程师开的薪资也比派遣行业高。想进入这些公司,可以在 LinkedIn 上通过猎头,或者在 JapanDev 上自己投英文简历。
总结
要了解日本 IT,要先了解日本的社会制度。公平和效率的平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。总的来说,日本成功地牺牲了部分效率,换来了部分公平。在日本干 IT 是很轻松的,每天 8 小时,所有人都是双休,不用担心生病,也不用担心被裁。哪怕是在派遣公司,没有现场的时候,也有待机费可以拿。作为代价,再厉害的东大毕业生也得从研修生开始,拿着 20 万的月薪。同等水平的工程师,在美国,薪资要高得多。
在抱怨日本工程师工资低,抱怨面向 Excel 开发的时候,你要先问问自己,你想要什么样的社会?看了日本的例子,我们每个中国人也可以问问自己,我们究竟想要什么样的一个社会?
我在日本待了一年多,试图根据自己的观察,从制度设计、社会文化、路径依赖三个方面解释日本 IT。我认为我不必在日本待上二十年才能概括日本 IT 行业,正如冯军旗博士不必做到县委书记才能写《中县干部》。然而,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智识有限,文中如有谬误,请读者不吝赐教。